物料清单
一、BOM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简称BOM)是母件与所有子件的从属关系、单位用量及其他属性.
物料清单是接收客户订单、选择装配、计算累计提前期,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配套领料、跟踪物流,追溯任务、计算成本、改变成本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文件,上述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销售、计划、生产、供应、成本、设计、工艺等部门。因此,也有这种说法,BOM不仅是一种技术文件,还是一种管理文件,是联系与沟通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用到BOM表。
物料清单充分体现了数据共享和集成,是构成ERP系统的框架,它必须高度准确并恰当并构成”。
BOM是ERP系统运行的依据,ERP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BOM的覆盖面和数据内容。BOM的建立,尤其是新产品BOM的及时录入就成为制约ERP成功运行的瓶颈。
二、编码体系建立和管理
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编码和标准化工作。
物料编码体系建立。在制定分类编码体系时,设计、制造、管理各部门要从各自的应用目的出发提出使用需求,以便在制定编码时全面考虑。制定的编码标准应具备标识的唯一性、分类功能、排序功能和特定含义。
数据标准化工作。这部分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在产品设计中提高通用化和标准化水平的工作,二是数据一致性工作。 提高产品零部件模块化和通用化水平是缩短制造周期的有力手段。而数据一致性的工作是难以避免的。过去人工管理或部门自立门户的单项计算机管理可以掩盖不一致的矛盾,但是在ERP系统中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出现的问题有: 物料码的一物多号或一号多物、材料定额多值和工时定额多值等。 遇到这些数据不统一的情况需要部门间协商统一,否则将造成管理上混乱。
确定BOM表的结构层次。一个同样的产品,可能在不能公司就有不同的BOM,可能就有不同BOM表的层次。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公司之间存在着生产运作、物控运作、加工工艺、成本控制的差异,也是说存在着管理的差异。因此,在制定BOM前,必须综合公司生产、物控、工艺各方面的特点和意见,确定BOM表的结构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文档作为整个BOM建档工作的指南。
明确建立和维护各类数据的责任单位 。在ERP实施中,受益单位是管理部门,而产品数据来源于设计部门,设计部门往往不乐意承担建立BOM的任务,因此建议建立BOM的职责划归设计部门,并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BOM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 。工作流程为:编码——建立文档——数据录入与维护——标准化审查——审核——展开。公司必须制定建立BOM表制作流程,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量。
建立数据库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ERP系统涉及的功能多,要采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为了尽早地把ERP运转起来,不可能等待把数据库建完善了再运行,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地推进 。首先选择批量生产的、数据基础比较好的产品上马管理,然后再扩展到单件小批产品的管理。
(2)由粗到细的管理。 有了产品结构数据后,先整理比较粗的工艺数据进行粗放管理,即一开始只管到零件的投入/产出,这样对保证产品的配套已经起到一定作用。有条件后再按工序整理录入工艺数据, 细化对车间的分工序作业计划管理与控制。要做到这一层次管理,基础数据量很大,管理难度也大,很难实施。
三、制作BOM表要求
ERP系统本身是一个计划系统,而BOM表是这个计划系统的框架,BOM表制作质量直接决定ERP系统运行的质量。因此,BOM表制作是整个数据准备工作重中之重,要求之高近乎苛刻,具体要求有二方面:
1、覆盖率:对于正在生产的产品都需要制作BOM,因此覆盖率要达到99%以上。因为产品BOM表,就不可能计算出采购需求计划和制造计划,也不可能进行套料控制;
2、及时率;BOM的制作更改和工程更改都需要及时,BOM必须在MRP之前完成,工程更改需要在发套料之前。这有二方面的含义:1)、制作及时;2)、更新及时。且这二者要紧紧相扣,杜绝“二张皮”。
3、准确率:BOM表的准确率要达到98%以上。测评要求为:随意拆卸一件实际组装件为物料清单相比,以单层结构为单元进行统计,有一处不符时,该层结构的准确度即为0。